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半月谈》的这篇文章,向我们揭示了两个尖锐真相

里约热泪奴 常识流通处 2023-12-06
《令人担忧,值得警惕——乌蒙山区A县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支出超过全县税收收入近5倍!》,这是权威官媒《半月谈》近日推出的一篇文章。

在这里我要向这家官媒表达我的敬意,这是近年来能读到的为数不多的严肃调查报道,让我们看到了难得的真相。

文章披露,乌蒙山区A县 2023年在职编制人员总数约15580人,人均年收入约12.83万元,工资总支出为20亿元。

临聘人员总数约28806人,为在编人员的1.85倍,人均年收入约1.61万元,为在编人员的12.5%,工资支出4.6亿元;还有退休人员支出1.7亿元。

2022年A县税收收入4.14亿元,该县当年保工资预算总支出为26.3亿元,财政负担的体制内人员工资是其税收收入的6.35倍。

这里面,最值得关注的是它提揭示的两个尖锐真相。

其一,临聘人员与在编人员收入悬殊,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。前者人均年收入约1.61万元,后者人均年收入约12.83万元,差距接近十倍。

折合成月收入,临聘人员每月只有一千多,放在一些发达城市,远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之下;而在编人员每月在一万以上,即使在发达城市,也是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了。

看来,再苦也不能苦自己人。

这也能解释,为什么时下的考公热一直在高烧区域运行。

刚刚看到一篇文章,有网友嘲笑北大博士报考城管,可一看收入沉默了——人家报考的是有编制的城管职务,综合年收入达20万。

临聘人员干的活,比起在编人员应该是只多不少。无论如何,仅仅因为身份的差别,造成收入上的天差地别,这是极不正常的。

当然,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。比如,一个叫李剑阁的经济学家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,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太高了,为了保持行业竞争力,工资应该降低,财政预算应该更多地用于增加公务员的工资,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基础——在他眼里,临聘人员也许约等于农民工。

其二,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2022年A县税收收入4.14亿元,该县当年保工资预算总支出为26.3亿元,其中光临聘人员工资支出达4.6亿元。也就是说,当地的税收收入,连临聘人员都养活不了。

缺口如何补?当然靠转移支付,即,来自发达地区财政的转移支付。

具体地说,是长三角、珠三角以及北京等少数省市的民众的“供养”。

转移支付的初衷,是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,给予当地税收十倍的转移支付,并没有用于当地发展产业、改善民生,却被人头费用“吃掉”了,让人情何以堪。

说到这里,不由得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一桩奇事,多家媒体报道,重庆市大足区疑似虚设公办学校,“空挂”250多名教师编制,每年获得数千万元财政拨款,引起舆论大哗——这操作,已经超越了小说家的想象力。

而公开数据显示,重庆市2022年获得了2159.27亿元的中央转移支付。

这来自民众的转移支付的钱,被一帮晾晒巧立名目,“转移支付”到自己腰包了。

有人说,《半月谈》的这篇文章很好,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没有点名。我认为点名不重要,因为,文章披露是不是个例,而是多地存在的普遍现象。

如何破局?是刀刃向内,考验改革的力度与勇气的时候了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